2015年雙十一已經落下帷幕,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后,消費者已經遇到和即將面對的問題也將層出不窮。每年“雙11”電商大促之后的7-15天,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網購投訴維權的高峰期。網上交易保障中心預計,隨后而來的投訴量將在平日的5-10倍之間,而雙十一當天的投訴信息中,“被取消訂單”的投訴最為集中,在涉及雙十一投訴中占將近一半。此外,價格欺詐、發貨不及時、貨品假冒偽劣、虛假宣傳等問題反映也較多。
?
1、訂單被取消
典型案例:消費者李某投訴稱在某電商平臺看準了一款電視機,價格為1xxx元,11月8日當天預付了99元定金,購買頁面規定支付尾款時間為11月11日凌晨1點,但消費者等到11日凌晨1點準備支付尾款時發現訂單已經被取消,或者顯示無貨、訂單失效。消費者聯系商家,對方推脫需要查系統,但仍然無有效回應。
?
2、虛假宣傳
典型案例:陳女士投訴某知名電商平臺在雙十一到來前提前降價,并且聲明雙十一當天如果價格更低的話,可以申請價格保,請放心購買。于是陳女士購買了一臺型號為:LG 43LF5400的LED液晶電視,價格為2099。結果雙十一當天發現該電視降價到1999,下單后更是降價到1899,于是陳女士向該平臺申請價格保護,結果申請不通過。
?
3、拒絕七天無理由退貨
典型案例:張某于2015年11月6日在某電商網站購買iphone6s手機1部,發現屏幕上有白色斑點,11/10下午經江蘇昆山蘋果售后確認屬于質量問題可以換貨,考慮到產品在7天期內,故張某要求平臺退貨處理;11/12日上午平臺電話回復只換不退,說這是平臺的規定,法律都支持網購商品七天無理由退貨,平臺的規定難道可以對抗法律?
?
4、購物車貨品被偷換
典型案例:消費者吳某在某電商平臺選購了一款1250ml的洗發水產品放到購物車中,雙十一付款的時候卻發現價格未變,洗發水容量卻變成了1000ml的。稍不留意,付款就買錯。
?
針對消費者雙十一過后可能遇到的問題,人民日報特意制作了雙十一維權指南,包括如何維權、售后投訴電話、快遞查詢方式等實用信息,大家不妨收藏下,以備不時之需。
?
網上交易保障中心提醒,一旦遭遇需要維權的情況,消費者要注意留存好訂貨單、發貨憑證、發票等購物憑證,以及與商家的聊天記錄、訂購頁面截圖、交易成功記錄等,一旦合法權益受到損害,便于依法主動維權。維權時可先與商家協商處理,協商不成要及時向工商部門或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,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萬一發現被騙跡象,應采取措施,盡快通過銀行、平臺為挽回損失爭取時間,必要時要準備好交易記錄等相關憑證向公安機關反映。